Q版京剧人物之三国五虎将,分别为戴夫子盔、荷叶盔、倒缨盔、黑扎巾、黄扎巾。(的灰画)
“盔头”这个词,外行可能以为是“头盔”之误,其实是一句地道的梨园术语,指戏曲人物所戴的各种帽子。中国戏曲作为一门高度抽象的艺术,台上出现的几乎所有元素都有其象征意义,盔头也不例外,它与生活中的帽子不同,更华美,更夸张,起的不仅是装饰作用,更昭示着角色的身份、地位、个性、场合等特征。
盔头从用途来分,大致有“冠、盔、巾、帽”四类,“冠”为皇家贵族礼帽,皇帝有平天冠,后妃有凤冠;“盔”为武人戎装,元帅有帅盔,大将有荷叶盔,女将有蝴蝶盔;“巾”为休闲便服,皇帝有皇巾,丞相有相巾,地主老财有员外巾,秀才书生有文生巾;“帽”的涵盖最广,王有王帽,侯有侯帽,文官有纱帽,武人有罗帽……行内往往只按制作工艺分为“硬胎”和“软胎”,硬胎以纸板和铁纱等制成,饰以绒球光珠等,辉煌隆重;软胎以绸缎等布料制成,饰以彩绣,闲适文雅。此外还有各种配件,额子、面牌、都子头……与盔头组合在一起,各有不同意蕴,如武生罗帽必配茨菇叶,老年人要戴铲刀头,文生巾加上火焰和长穗就是武生巾,纱帽加上驸马套翅就是驸马纱帽,再插两根翎子,那就是外国驸马纱帽。
所以看戏时候,只要看角色的盔头、衣饰,其个人属性已经一目了然。《凤还巢》穆居易一出场是寒酸书生,戴素色高方巾;借住岳父家后地位提高,戴彩绣桥梁巾;投笔从戎后戴武生巾;升官后戴纱帽……这些区分,极其细致,不同身份就算是相同职务也绝不会戴相同盔头,如同样是称王,正统帝王戴黑胎王帽,自封为王的就只能戴金胎草王盔;同样是文官,老生文官戴长方帽翅的纱帽,花脸文官多戴菱形帽翅的纱帽,丑行文官戴圆形帽翅的纱帽,帽翅又称为“展”,因花脸饰演的文官多为奸臣,所以尖展纱帽又称“奸纱”,方展纱帽又称“忠纱”;还有一些盔头是专属某个角色的,如黑夫子盔只有霸王才戴,绿夫子盔只有关公才戴,定边盔呢,那是专门设计的改良盔头,只有《九江口》张定边才戴。
同样身份甚至同样角色,因流派不同,所戴的盔头亦有不同,如梅派凤冠与张派凤冠的造型相差很大,谭派的纱帽也是独家。最有特色的要数马派盔头,马连良作为剧装设计大师,几乎把他的所有行头都经重新设计,盔头面牌有六角形的,绒球是带彩条的,《赵氏孤儿》程婴所戴的半透明员外巾,是他根据古画资料精心仿制而成的……流派的传承当然也包括行头这样的细节,至今马派传人往台上一站,盔头服装,光鲜夺目,极具特色,乃是观看马派剧目的一大享受。
盔头如此精妙,规范如此严明,自然在戏班院团中都有专人管理、存放,称为“盔箱”,与“大衣箱”“二衣箱”“三衣箱”“旗把箱”“梳头桌”并称“五箱一桌”,组成京剧后台服装造型管理体系。盔头的制作也是一门艰深艺术,早年多为家族传承,至今北京等地尚有“盔头李”“盔头许”等老字号。传统文化逐渐式微,相关领域坚守不易,希望盔头艺术仍能传承有序,保留舞台上这份缤纷异彩。